折扇收藏爱好者李博告诉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,折扇是收藏界一个非常特殊的门类。“一柄折扇,两种画面。在我们看来,它代表的一面是历史,一面是现实。”
因此,折扇又被称作“在时代腰间”的奢侈品。早在古代,折扇便是雅物,一把折扇,古人宽袍大袖,可袖于其中,神怡务闲之时,徐徐展开,扑面而来的笔墨诗情是一缕东方神韵、一派名流清雅。
如今,折扇作为收藏界的一股新风,究竟拥有怎样的收藏价值?这袖中雅物的独特魅力下又掩藏了怎样的历史风流?
起源之争
说起折扇的起源,还真是个值得争论的话题,这个争论甚至越过了国家民族的界限。
自古以来,关于折扇发源地的解释就涉及到3个国家,分别是中国、日本和朝鲜。而关于折扇起源的时间,更是有多种说法。
一种观点认为,折扇起源于东汉,因为《汉书》记载:“然敞无威仪,时罢朝会,过走马章台街,自以便面驸马。”有人据此推断,便面是折扇。理由是“驸马”是 扬鞭抽打马,所以才要合拢折扇才能赶马。不过有学者认为,“驸马”是轻抚、轻拍。典故有《史记·吴王濞列传》:因驸其背,以及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 驸手欢笑。所以,那时用来轻拍马的工具不一定是折扇。
而《扇子趣话》、《扇子的源与流》等书中则认为,扇子在东晋已经产生,其主要证据源于《晋书》卷二十九《文苑·袁宏》:谢安取扇赠袁宏,袁宏答道曰:“辄当奉扬仁风,慰彼黎庶。”由于后来折扇又有“仁风”的雅称,所以有人认为此处谢安所赠即为折扇。
但是,文中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此处所赠为折扇。且魏晋时期,清淡之士盛行执麈(zhǔ)尾(一种扇子)谈玄论道。《廿二史札记》云:“六朝人清淡比用麈尾。”并且,《三国志》和《晋书》中并没有关于折扇的记述。
以上两种说法都认为折扇是中国人自己创造 ,但尚无决定性证据。
业内关于折扇出现的时间最普遍的观点是在北宋。据说,折扇是从他国自宋代传入我国,后来即开始自制。因其使用方便轻巧别致而受大众欢迎。有诗句的题咏进行 佐证。金·完颜璟《蝶恋花·聚骨扇》:“几股湘江龙骨瘦。巧样翻腾,叠作湘波皱。金缕小钿花草斗,翠条更结同心扣。金殿珠帘闲永昼。一握清风,暂喜杯中 透。忽听传宣须急奏,轻轻褪入香罗袖。”
由此可见,折扇于宋代传入我国,具有丰富的史料证据证明。但在具体来源国家上,则出现了传自朝鲜和日本的分歧。
李博告诉记者,他听到的说法是,折扇经由日本从当时的高丽传入。“但是更多的史料记载中,中国的折扇都与日本有关。”
据发现,北宋郭若虚《图画见闻志》其中说道:“谓之倭扇,本出于倭国也。”并注云:“倭国乃日本国也……”因此折扇起源于日本的观点可以说是有迹可循。
尽管世人对折扇的起源观点不一,但均认可折扇是由原本某种扇形逐渐改进和革新,并赋予了新的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说法。
盛兴明清
值得一提的是,折扇虽然在古代是雅玩之物,可是在宋代却很冷门,到了明清时期,才开始大放异彩。
上海一家拍卖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折扇画的题材颇为广泛,人物鞍马、村舍楼阁、闲草野花、虾蟹鸟虫皆能入画。“其中,明清扇面画最能映射出折扇背后暗含的卓越艺术成就”。
折扇在明代开始体现其艺术价值的理由也很好理解,一是明成祖朱棣这位统治者的个人喜好以及推广;二是与当时书画界的积极响应有关。
明中后期,苏州地区“吴门画派”崛起,代表人物有沈周、文征明、唐寅、仇英、祝枝山等,大量精致的书画折扇(扇面)作品流传后世,在今日收藏拍卖市场上成为抢手的“佼佼者”。与此同时,中国书画市场化进入兴发期,对折扇的流行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。
“由于元代文人画的发展,使书画艺术重心从宫廷院体逐渐向民间地方画派转移,明代‘吴门画派’影响力得到了迅猛扩大,并取代了宫廷院体和‘浙派’占据的主导地位。”关于折扇的史料中如此记载。
据业内人士介绍,藏扇之风因此兴于明永乐,盛于晚清民国,折扇也往往是梨园名伶或海上闻人的最爱。
记者曾有所耳闻,梅兰芳每次演《晴雯撕扇》,必在上台之前,精心画一幅扇面,装上扇骨,带入戏中,在台上撕掉。演一次、画一次、撕一次。而他的琴师徐兰沅 悄悄把撕坏的扇子捡回去,请人装裱修复,成了难得的艺术品。徐兰沅懂梅兰芳的扇子,梅兰芳懂曹雪芹的戏。然而,对于这些艺术家来说,一把成扇在手,一面是 名家书法,一面是著名画家的精心制作,再配以精刻的扇骨,无论表演艺术的装饰需要,或是闻人的气派点缀,总是美不胜收。
所以,便于携带、把玩的折扇,是旧时风雅之人相互馈赠的随身物品。
“一把小小的折扇上,可以将名人书画、名家雕刻、名家做工这些传统艺术的精髓凝聚在一起。无论是文人们附庸风雅,还是藏者们拿来把玩,都是一件风流之事。”折扇收藏者江北对此心生感叹。
价格走高
民国之后,折扇收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。而今,古人袖中的这一缕风雅再度入市,不仅一般书画拍卖会少不了折扇,多家拍卖公司在春秋两季大拍中也会加折扇 的扇画专场。如保利的“小万柳堂剧迹扇画夜场”,唐寅的一幅金笺扇面画作《江亭谈古图》以1150万元打破了唐寅扇画作品的价格纪录。而“扇画小品”专场 中,徐悲鸿为挚友韩槐准所作的《墨猪图》与傅抱石《重阳》诗意图均以241.5万元的价格卖出。
与此同时,记者从各家拍卖行了解到,折扇收藏之前一直是个小项目,在2001年以前的市场还是小众收藏品类。“以前文人雅士一般把折扇作为馈赠的礼物,所 以未必会将折扇上的画作当作专题去做。不过,正因为当时的折扇具有随意性的特点,所以更能展现画家特殊的艺术风貌,在作画时随意自然,不受拘束,因此,很 多带有书法的扇面内容写得特别好。”一位折扇爱好者如是说。记者从她口中了解到,张大千这些大家画扇子送人,并不是为了刻意的商业目的或专门的创作目的。
“进入2001年以后,扇子的收藏热度越来越高。现在出现很多专门收藏扇子的收藏家,扇子越来越受关注,成为独立的门类。很多人都是带有目的性地进行收藏,因此扇子的收藏价格也是历年逐渐提高。”李博告诉记者,特别是苏浙一带,有很多收藏折扇的名家。
而出自齐白石、傅抱石和张大千等人之手的精美折扇的价格都很贵,价格动辄上百万元,让收藏家们趋之若鹜。
除了名家作品的魅力,若真要细细剖析折扇的收藏吸引力,最直观的三大理由便是:好藏、好看和好玩。所谓好藏,是指折扇体积小,收拢后仅尺把长,故有“怀袖 雅物”之美称,藏于家中不占地方;好看,是指扇面方寸之地蕴含大千世界。好扇无好画,犹如好马无好鞍。折扇扇面上宽下窄,在扇面上挥毫,难度很大,明代大 书法家祝允明曾将扇书比作美女在瓦砾上跳舞。在折扇上作画也很难布局,折痕凹凸挥洒不易,行气构图均需匠心,使扇面疏密聚散有序。长河无点墨,似见笔纵 横,视觉上有延伸感和想象力。成艺之扇的审美价值,远超其使用价值。收藏界有 “一把好扇四尺画”之说;而好玩,是指扇子赏玩方便,不管是一人独处还是邀三两知己,烹一壶新茶,展一柄折扇,可关注笔墨,可赏析意境,可检弄扇骨,可把 玩扇囊,情景交融,心灵相通。
也正因为折扇收藏之中透露的风雅情调,如今折扇的收藏者也多为四五十岁的中年人。
讲究传承
有意思的是,折扇的收藏也分门别类。其中,主流就是收藏扇面,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“扇画”。
江北告诉记者,收藏扇面的藏者,有的是专门收藏某种画面的扇子,比如动物生肖;有的则是收藏有某位画家或书法家墨宝的扇子,还可以专门收藏父子档、夫妻档、兄弟档、姐妹档、师生档等书画家的扇面作品。
记者查询资料发现,历朝历代,喜欢收藏扇画的人不在少数。最大的扇画藏家要属乾隆皇帝,他藏有元明两代折扇300多把。而梅兰芳也是扇画收藏大家,据说藏品也有上百件。
扇画收藏有两种形式,保持扇子原样把玩的叫成扇,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称扇面。无论收藏什么,最讲究的仍是传承有序,扇画收藏也不例外。品质差不多的 扇画,是否流传有序,直接影响其价格。2012年,一件由张大千画、溥儒书的扇面,以206万港元的高价成交。除书画都为名家外,还与该扇面曾由篆刻家陈 巨来收藏有关。除此之外,其他如年代、名头、品相、著录、技法的精妙程度,还有成扇的扇骨年代、材质及工艺等,都是收藏扇面应该讲求的内容。
江北就是扇面收藏爱好者,8年的时间,他的房间里收藏了数百把扇子。“有一次为了收集一套十二生肖图,我花了3年的时间,跑遍了上海、苏州、杭州的各大画廊和扇坊。”提到自己的“丰功伟绩”,江北显得很是自豪。
收藏者对于扇面的痴迷,也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性。记者从一家画廊老板李某那里了解到,相比一般的书画,扇面的绘画技法比较难,普通画家难以掌握。“而且, 扇面上的画作有很多种,除了先在扇面作画,然后再装扇骨这种简单的方法外,另外一种则是打开折扇直接作画,这种相对复杂的绘法对画家水平要求特别高。”李 博告诉记者,扇面是很特殊的专项,而扇面作为专类进行收藏,也是极为有意思的门类。
所以,在业界人士看来,扇画收藏极为重要,因为形制特殊,扇画对创作者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力要求很高,非常考验其落笔布局、章法结构及落墨设色的能力。更 重要的是,扇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。扇画是文人墨客施展身手的舞台,很多时候也是文人雅士交往的一种媒介,唱和馈赠之间自然附着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信 息。
而扇面的收藏价值还体现在它昙花一现的创作时间。如今,像很少有人使用扇子一样,能在扇子上写字作画的人就更少了。
物以稀为贵,扇画的价格也在逐年攀升。2010年后,100万元以上的扇面成交价越来越常见。2010年北京保利春拍,南宋画家夏珪的《松岩静课图》、马 麟的《茉莉舒芳图》、叶肖岩的《苔矶独钓图》,3件扇面均以336万元成交;北京九歌的钱维城《水》扇面则拍出了该年度内地最高成交价——672万元;而 目前最高的扇面拍卖成交价是元代刘贯道的《人物故事图册》,创下2420万元拍价。
系列收藏
在李博看来,扇面拍卖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小高峰。
他告诉记者,如今,上海、北京多家拍卖行已经开始主打文人收藏风,诸如手札、扇画等专场拍卖越办越多。他在北京参加的几场拍卖会,名家扇面拍品更是被人竞 相争夺,总要经历轮番“争抢”才最终落槌。至于唐寅、沈周、文征明、齐白石、陆俨少等艺术家的作品,早已过百万元、上千万元了。
论到扇面拍卖火热的其中原因,一位拍卖行人士表示:“因为书画越来越贵,精品早就有主了,市场上的赝品太多。而扇面是小品,又有名家画和字,再与制作精良的扇骨三合一,做假难。所以相比来说,扇面的性价比很高。”
而且,名家精品扇面虽然价格已经高企,仍有较大升值空间。比如张大千的一幅立轴动辄就要上百万元,而他的扇画却只要数十万元就可拿下。而且,业内人士称,扇画通常是按照1.5平方尺来计算的,有正反两面,既有山水画又有书法,价格还是比较合算的。
经验丰富的收藏者都知道,收藏扇画最好系统化,有一个收藏主题或年代排序,比如专收明清文人扇面。如果是喜爱女书画家的藏家,可以收藏民国女画家作品。其 时,同为中国女子书画会成员的吴青霞、顾青瑶、周炼霞经常合作画扇,很多专家建议,不妨从她们的作品入手。也可以收藏明代的女画家作品,比如万历时期以兰 竹见长的马守真,以画梅与画兰著称的薛素素和邢慈静,以及明末的李因、文淑等,她们的作品因为存世很少,在藏家猎奇心理的作用下,价格很可能不断上扬。
对于普通藏家来说,除了花大价钱收藏名家精品外,还可形成自己的收藏风格,以降低收藏风险。比如与其收藏当代书画家的作品,不如收藏明清及民国名家作品,因为当代书画家比较难有从前文人扇画的闲情逸致。而关注一些中小名家、历史名人的精品力作可能会有出人意料的收获。
除此之外,“有故事”的扇画也具有较大升值空间。
北京匡时拍卖中国书画部业务主管晏旭对媒体介绍,“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昆明湖自沉之前,突然想起数日之前曾应谢国桢及另一友人之邀各书扇面一纸, 当时误写‘弟’为‘兄’,于是复返校园办公室改写,之后到颐和园沉水自尽。这扇子故事性特别强,也是他的绝笔,如果出手,价格可能非常高。”
扇画价格上涨随之而来的便是赝品的增多,专家让收藏者保持警惕:“现在的造假手段包括将破损字画的残余部分移到扇面上,或用旧扇骨裱新扇画冒充古董,在书法扇面的另一面模仿名家画作……”
因此,藏家收藏时要特别注意扇画两面字与画的配套与印证关系。而扇面收藏更需要丰富完善的知识体系,对相关历史文化背景、艺术风格特征要做详细考证,并保持平常心,才能收藏到有价值的作品。
投资扇骨
值得一提的是,折扇收藏除了扇面扇画之外,近年来,扇骨也渐渐受一些收藏者青睐。
好的扇骨本身就是风雅之物。扇骨的雕刻历史悠久,从明代到现代名家辈出,已形成一门独特的艺术。扇骨一般用竹、木制作,少见的有象牙、兽骨、牛角等。竹制的扇骨除常见的玉竹、白竹,还有棕竹、湘妃竹、佛肚竹等名贵品种。木制的有紫檀、白檀(檀香)、黄杨、桃丝等。
一位资深杂项收藏家告诉记者,一开始收藏折扇时,收藏者们会注重扇股(又叫扇骨)收藏,其内涵非常丰富,其档数、形制、材料、装饰、雕刻变化多端,形成不同的品种。久而久之,扇骨收藏便成为收藏界一道独特的风景。
“有的时候,一把折扇的扇画很普通,但是精致的扇骨绝对可以为其增值不少。”李博的一位好友正是扇骨的爱好者,他告诉记者,这位朋友对扇画兴趣不大,反而非常喜欢收集扇骨做工独特的折扇。几年下来,这些扇骨大部分增值了8至10倍,有的市价甚至到了上万元。
不过对于收藏和投资扇骨,李博表示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。
“扇骨的做工和雕工是最基本的。”李博表示,因为扇骨雕工精细,倘若出自名家之手,就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。
与此同时,材质也很重要。李博认为,扇骨中最贵重的当属象牙、玳瑁骨、紫檀,其次为黄杨、桃丝、佛肚竹、罗汉竹、鸡翅木等。材质本身即体现较好的集藏和投资价值。
“雕工和材质得到保证后,下面就要看规格了。”李博告诉记者,一般而言,扇骨以大为贵,扇骨档数以16档最受欢迎,价格也较高。然而,扇骨的款式也是多种 多样,罕见的花式、双面贴、镶嵌式的扇骨价值要高于朴素无华的扇骨。”当然,年代和品相也很重要。”江北补充道,“旧骨高于新骨,年代越久远价值越高。无 伤、无裂、无磨损、无经拆拼修理、品相完好的扇骨,其价值要高于同类品好几倍。”